龟峰,以天下奇秀的风采,吸引着自古至今络绎不绝的无数中外游人、文人墨客、名流志士及各方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及地方不少党政军领导、各界要人、国外游人也先后来龟峰览胜观光。
唐代大诗人李益,著名词人温庭筠,宋名相陈康伯,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爱国志士、诗人谢枋得,安邦治国太祖八世孙、诗人赵师秀,爱国将领、诗人辛弃疾,李觏,陆九渊,元代名僧释大圭,明代礼部尚书汪俊,大理寺少卿李奎,礼部尚书陆深、郑以伟,清朝名人曾国藩、郑日奎,舒振奎,谢家树,余士龙,陶耀,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李秀成、谭星等等,都到过龟峰。近、现代到龟峰的名人更是众多,有著名烈士方志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蒋介石,国民党将领顾祝同、赵观涛,等等。解放后,胡耀邦、汪东兴、吴克华、张震、谢锐、方志纯、康克清、李志民、叶飞、邓了恢、汪金祥、杨成武、皮定均、邵式平、王朝闻、李东冶、许勤、蒋祝平、黄知真、高扬文、陈去龙、傅清奎、李希楷、舒惠国、舒圣佑、胡立教等,先后游览了龟峰,有的还在龟峰留下珍贵的诗词、题咏及其留言。现简述几位历史名人与龟峰的奇闻逸事。
千古风流方志敏
方志敏是一个品牌。一个优秀的永远闪烁的品牌,这个品牌叫“爱国主义”。在祖国历史的广袤苍穹上,一颗颗爱国主义的星星是那么明亮夺目,高高悬挂苍天,世世代代受人爱戴敬仰。方志敏就是其中一颗亮晶晶的爱国之星。方志敏生活的年代,祖国正遭受列强蹂躏和割据,面对祖国母亲受人欺凌,方志敏心如刀绞,恨不能骑马带刀一下子把侵略者杀个精光。方志敏对祖国有着对母亲般的挚爱,爱得如醉如痴,他的名著《可爱的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前景有着美好的展望:“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方志敏是面旗帜,是一面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尊严的猎猎大旗。在万马齐喑的20世纪上叶,古老的东方大地出现了希望的曙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优秀的早期共产党人,方志敏追求真理,为探索中华民族的希望之路而披荆斩棘,用他的一腔热血染红中国共产党党旗,染红了半壁东南,成为一面革命队伍前列永远不倒的旗帜。方志敏虽然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但我们仍然感受到方志敏的旗帜还在高高竖立,高高飘扬,这面旗帜激励了多少人忘我地为人民工作,为着共产主义事业,为着先烈们未竟的事业而奋斗!
方志敏是盏明灯。漆工镇暴动,弋横武装起义,犹如在赣东北黑暗的大地点燃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照亮了劳苦大众。从此,在黑暗中摸索、挣扎的穷人有了光明和希望,这是一盏点燃在穷人心目中的永不熄灭的明灯;从此,赣东北大地上出现了多少位为永远光明而奋斗的优秀儿女。
方志敏是一座高山,是一条大河。是一座无法用海拔度来计量的巍峨高山。方志敏坚强的革命意志,有着高山的气慨,经受着风雪雷电,岿然不动,屹立在我们的面前,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面对这座高山,多少人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多少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视死如归,使贪生者灵魂得到净化,动摇者意志得到了坚定。方志敏,高山仰止。方志敏是一条大河,是革命史上一条美丽的风景河,可同长江、黄河媲美。方志敏人生河流虽然只流经了36载,但流出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流出了生命的永恒。
方志敏,千古风流。
方志敏,万古流芳。
方志敏心目中的“佳山水”
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青少年时期就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他在卧室的书桌前挂有一帧条幅。条幅上写着自拟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此联中的“佳山水”应泛指神州大地各名山大川及风景名胜,但是,对于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方志敏已经接触并令他赏心悦目的“佳山水”,是特指以龟峰为代表的家乡的山山水水。
1916年秋,方志敏考进了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校,离开山村来到县城。方志敏在学校思想活跃,热情勤奋,知识面广,品学兼优,很快就受到老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拥戴。这时他受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新思潮的影响,在学校与邵式平等发起组织了进步学生团体“九区青年社”(后改为“弋阳青年社”)。方志敏利用这个团体,组织学生先后开展了踏青郊游,登山远足,抵制日货,组织演讲会,上街游行声讨卖国贼等一系列很有意义的活动。
大约在方志敏入高小的第二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假日,他邀约了一伙同学举行郊外踏青游龟峰。龟峰离城12公里,步行够吃力的。可是这一伙血气方刚的少年一进入龟峰景区,一种新奇感使他们一个个忘记了徒步之劳累,他们一会儿攀登峰峦,一会儿钻山林灵幽径,几乎一刻也闲不住。龟峰的“三十六峰八大景”,都给方志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按捺不住激情,不止一次地对同学们说:龟峰的山水真迷人,她和我们华夏大地无数名山川构成一体。生育我们的祖国母亲,健美无比!
方志敏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凭借着自己对家乡山水地形了如指掌及人民群众的拥戴,多次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有一次在龟峰地界遇险,他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机警地隐匿于龟峰灵芝峰下的一个岩洞中,巧妙地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追捕。1935年8月,伟大爱国主义英雄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据传,以前方志敏曾藏匿过的灵芝峰山巅突然坠下巨石,灵芝峰倒塌了。这不知是山石崩裂之自然现象与人间灾祸相巧合,还是阴阳八卦因果报应之灵验,反正人们都认为方志敏与龟峰及家乡的山水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灵芝峰倒塌处现被命名为“忠魂石”,成为龟峰一景。
邵式平冬游龟峰
邵式平(1899—1965),江西省弋阳曹溪乡邵家畈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岁时,由邵姓祠堂捐资送到弋阳县立高小读书,后考取南昌第一中学。1923年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录取于北京师范大学。邵式平在县立高小读书时,与同班同学方志敏是莫逆之交,情同手足,同呼吸,共命运,曾与方志敏游览龟峰,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十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全国解放后,邵式平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长,中共八大中央候补委员。邵式平性格刚强,心气豪侠,一生勤奋好学,为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工作有远见、气魄大,陈云评价他“邵是有见解的同志”。他首创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说:“这是创造性地贯彻中央政策”。毛泽东曾称赞他“邵式平不错,能武能文”。邵式平除了善于带兵打仗外,亦爱写诗弄墨,其诗情壮烈,文笔朴实,书法刚劲。
1965年冬,他回家乡弋阳视察工作时,记忆犹新的往日情景又出现在眼前,回想当年与方志敏在县立高小学读书曾与他及其他几位同学登龟峰览胜,为家乡有龟峰这样的胜景而感到自豪。他与方志敏在振衣台一面观览龟峰诸胜,一面畅谈自己的理想,谈得十分投机。从此,他们把理想化为实际行动,从振衣台走向革命道路。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方志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革命早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幸存下来,看到了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坚信革命前景更是光辉灿烂。为此,他决定去龟峰冬游,重上振衣台。虽然方志敏和当年同游的同学都已不在了,但他缅怀于胸,心情激荡,看到解放后回到人民手中的龟峰更加秀丽了,于是挥毫写下《龟峰冬游》诗:“大地文章集龟峰,寒冬腊月犹春风。奇岚如画迷南北,佳景宜人忘西东。四季桂花香袭袭,几株橄榄色葱葱。登高欲穷千里目,指点江山旌旗红。”以此诗告慰当年同学、挚友方志敏烈士。此诗现镌于振衣台后侧石壁上,字体系行书,苍朴遒劲,豪迈飒爽。游人到此,都要驻足瞻仰此诗。
由于邵式平对龟峰怀有一种特殊情感,由他建议,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国务院批准,请名画家画了一幅龟峰风景画,悬挂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江西馆厅内,以让全国人民和外国朋友观赏和了解龟峰。
叠山故里寻踪
弋阳县南部,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原称双港、周潭。1998年10月为纪念宋代谢枋得(号叠山)先生而改称叠山镇。叠山镇水陆相衔,崇山环绕,绿竹扶疏,整个镇给人一种清新和谐的感觉,双河和陈坊河在这里汇合,故称双港河。一条修长如绢带般的溪流透明如镜,显示出山区的常见的清清流水,蓝蓝的天空,巍巍的青山的山乡特色。
叠山有古老的宝珠寺和万寿宫。宝珠寺虽为佛教场地,却设有纪念梓人谢叠山的叠山祠,供后人凭吊;万寿宫位于叠山镇最高峰游天峰顶,其峰雄伟壮观。宫内尚存道教始祖葛仙公的遗迹,相传谢叠山先生为躲避元兵,曾在山上避难数月。叠山的桥也很古老,北宋年间建造的万年桥至今还横卧在双港河上,沟通着南来北往的交通,繁荣着两岸的经济,桥身虽然爬满了青青的古藤,但却越发显得古色古香,站在河边观望,透过古老的半圆形桥孔,映出的是一幅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在双港河长长的流水间,仍保留着许多水车,古老的水车水碓是叠山镇历史进程的见证,“咿咿呀呀”仍在唱吟着静谧详和的田园歌谣;叠山的古街仍留存着许多明清建筑,组成一条长长的狭窄小街,小街拥有许多传统的工匠铺,如铁匠铺、桶匠铺、木匠铺、篾匠铺等,当然还有南北杂货铺,显示出古镇悠久的历史和纯朴的民风民情。
走进叠山故里,感到一股清新和秀美,满目绿色。叠山镇的横港谢家村众山环拥,村前有一片田畈,田畈前有一条潺潺的流水,村中间有一幢四合院平房,房子为木瓦结构,一条碎石铺就的小路进入庭院,庭院内依稀可见当年辉煌的痕迹,有旗杆石立在庭内,旗杆石有点委屈地被青草簇拥,这是当年进士门第最耀眼的圆形石块了,石块中间有一孔,它曾插着高高的旗杆,旗杆上曾飘扬着象征进士及第荣耀祖宗的旗帜,在这偏隅的山乡是那么显目,使得满目的青山树木翠竹也不得不低首致意;庭内还有一块石头,也是青石制作的,其形状类似于台阶,其实是下马墩,是主人和客人下马垫脚所用,如今这块曾为主人客人鞍前马后服务的下马墩虽然经年历久,但身体丝毫未损耗,但也少了昔日的光彩,或是再也没机会为主人效劳的机会,抑或是为主人一逝不复返而悲伤数百年,每当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它的身躯都会潮湿不已,虽说是一种返潮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设想,它是在暗自为主人而垂泪;进入四合院内,房子已显老态,它毕竟抵挡不住800余年的风风雨雨的岁月。四合院中间可以看见一方天和地,这便是昔日书香门第独有的天井,天井是一色青石铺砌的,依然发挥采光和排水的功能,天井两旁是厢房,天井的正面为大厅,大厅是议事和会客的场所,大厅的两旁便是卧室了,整幢房屋的门窗和内部的墙壁都是木制的,木制品易于雕刻各种图案,房子上的门窗上仍存当年雕刻的图案,有山水花鸟,神话传说,虽说破旧但仍依稀可见。整座四合院格局协调,布局合理,在整个村庄中略微显示豪华,虽然经年历久,有些破损,但仍能感受到当年书香门第的风采。
公元1226年,也就是宋宝庆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名贤、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谢叠山就诞生在这里。在以田园为伴,以青山绿水为伍之中,谢叠山发愤读书,在类似岳飞母亲情操的谢母教诲之下,谢叠山从小立下了远大的抱负,灌输着精忠报国的思想,三十而立的那年,一举考取了进士功名,虽然他文章出众,才华横溢,但因文章言辞过激,抨击当朝权贵,被屈居二甲第一名。取得功名后的谢叠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官场,历任职于南宋的礼部和兵部、江东制置使、江西招谕使,江东提刑,信州知府等职,虽然职务多变,但他并不是个迷恋官场的人,他眼见奸邪满朝,国事蜩螗,只在政坛辗转了数年,便以一身傲骨,毅然离任隐匿,南宋一垮,他又断然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以死不就,他的大部分生命之中处于四处流浪,以卖卜教书为生,由于他的特殊生活经历,接触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对百姓的疾苦、人民的生灵涂炭都装在他的胸间,并迸发至笔端。因此,使他的诗文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色彩。为人民所呼,为国家所忧。作为南宋末年杰出的爱国文人,他学识渊博,文章伟丽,著述颇丰,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文天祥一道被誉为文山、叠山两座爱国主义高峰。
谢叠山卒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因拒元绝食于大都(今北京),遗骸难以运回,但家乡却为他修建了衣冠墓。叠山墓位港口镇与叠山镇交界处。这是一座普通的墓葬,经历代修缮,逐步完善,石墓低矮,墓顶为3层逐小的石块盖,墓前有“谢枋得之墓”的墓碑,墓后有一碑石,镌刻了谢叠山先生的水平。谢墓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墓四周青山环抱,绿树低垂。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谢墓和谢叠山的英名万古传世,他的精神与日月同辉。
在叠山寻访古人的足迹,叠山是美丽的,但叠山的美不光是自然的风光,是由于古代名人的蹑足,文化的底蕴,才是她真正的风流所在。
云霄事业陈康伯
宋代历史上,弋阳县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宰相陈康伯。陈康伯,字长卿,弋阳港口人。在他晚年居住的弋阳县弋江镇陶塘西府,有副宋代孝宗皇帝的亲笔御书:“三度锦衣回故里,两扶红日上青天。”此联虽是一般封建君臣伦常,但也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的战局危机和南宋政治动乱期间,陈康伯表现出了危难之中的非凡胆识和才干。
康伯少时发奋勉读,寒窗十余载,宋代宣和元年(1119),21岁的陈康伯风华正茂,少年得志,得以高中进士榜。从此,满怀踌躇的陈康伯步入了宋朝的政坛,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忠心耿耿,殚精竭虑。以他非凡的政治才能,辅佐朝政,政绩显赫,终于步入了他的政治顶峰,官居左丞相的显赫位置。他是靠自己的勤勉一步一步步入显要的。他历经太学正、柯州代理知州、太常博士、枢密院大计议官、泉州知府、汉州知府、吏部尚书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要职。
陈康伯秉性刚正,他政治上的高位是靠他勤政为民深得朝廷信赖和百姓拥戴得来。他对阿谀奉承痛恶憎恨,他不媚权贵,敢于直言。他在宋绍兴八年(1138)任枢密院大计议官和户部司勋郎中期间,他的同窗秦桧当道,权倾朝野,他也多次上奏,提出政见不同的观点,在朝野上下,都畏惧秦桧的权势,惟有陈康伯敢于站出来直言不讳。
陈康伯对秦桧从来没有任何请托和附从。史书上记载这样一个趣事,在秦桧50岁生日时,满朝文武都送了礼,秦桧查核礼单时,惟有陈康伯没有到场,秦桧觉得很没有面子,尽管他的府内车水马龙,寿堂摆成金山银海,可秦桧还是觉得少点什么。这时,门子来报了,说陈康伯送礼来了,秦桧大喜,心想,这陈康伯终于学会了世故,忙令家人将陈康伯迎进大堂。陈康伯也忙叫家人将五个酒坛子抬了进来道:“我没有送金钱财宝,惟有送几坛水酒。”秦桧见不过是几坛酒,但也为自己挣了面子,便假装高兴道:“天下知兄莫如弟,金钱财宝我视如粪土,唯有美酒才是我的命啊!不知学弟送来的是何方美酒?”陈康伯道:“这乃家酿水酒,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水酒!”秦桧忙叫人将酒坛打开,颇有兴致地尝了尝,秦桧尝后不由恼怒地说:“明明是清水,怎么能说是酒呢?”陈康伯笑道:“这水酒才是最珍贵的礼品嘛,难道你忘了读书之人常说的一句话吗?”“什么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陈康伯在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任吏部侍郎时,对当时官员中的过失,他敢于揭发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提出秦桧当权时“乱捕乱杀,大兴冤狱”不实的人和事,含冤的官吏无论现在是死了的还是活着的均应平反昭雪。他亲自主持为含冤而死的一大批大臣平反。其中包括民族英雄岳飞,他的主张得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好评,也为宋朝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事实上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已65年岁的陈康伯官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评章事,绍兴三十一年(1161),又官居尚书左仆射,已位于宋朝庭政治核心的陈康伯正处于南宋朝岌岌可危的局面,陈康伯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坚决抵抗金兵南侵,对主张降金议和加以抵制,并将宋高宗的主张降金的手诏烧掉,并请高宗皇帝亲征,下诏抗金,结果,采石一战,打败了金兵,有效地稳定了南宋朝庭,为南宋朝的政局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晚年的陈康伯因国事操劳,重病缠身,但陈康伯仍念念不忘国事。宋隆兴元年(1163)陈康伯因病返乡,回到故乡弋阳养病,但到了第二年,金兵又再度入侵,淮河平原人心惶惶,都期望陈康伯再来当宰相,主持抗金,宋皇帝孝宗也不得不顺应民意下了手札,派使者来弋阳召回陈康伯,陈康伯为了民族安危,带病回到了朝廷,出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史称鲁国公。弋阳的父老乡亲见陈康伯有病,建议他辞官不去,但陈康伯说:“我大臣也,现在国家危急,应带病赴任,帮助朝廷抗金兵。”同年冬,在他的组织和指挥下,击退金兵,但因劳累过度,加上久病缠身,在京都卧病不起,于宋乾道元年正月(1165)病逝。
陈康伯在南宋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重臣,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的情操。陈康伯一生除了政务繁忙,戎马一生,其著作也颇丰,其遗著《陈文正公录》收入《四库全书》,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神遗产。
正的风流所在。
徐霞客考察龟峰写游记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代江阴人。他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飘泊不定,云游四海,历尽艰辛,观赏并考察了我国无数大山深谷、河水溪流及各类奇特的地形地貌,为后人留下了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他在龟峰先后逗留三日,并写下了记载龟峰三千余言的游记(即《江右游日记》)实属难能可贵。徐霞客于崇祯九年(1636)十月游历途经弋阳。十月十二日这天,从清晨始便降雨不止。徐行船于弋江水上,随一位舒姓者离县城,经护城河钻三星桥后横渡信江,在“溪南”文星塔近旁登岸,一路冒着大雨翻过几座岩石祼露的山包,来到“羊角峤”(即今杨树桥)。问路人,得知“去龟峰尚五里”。这时,徐霞客“遥望一峰,中剖如门。已而门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待到了眼前,“路复南去,转而东入,先过一堰。堰南汇水曰放生池”。徐在此细细观察了展旗峰。这天,他辗转近旁山林,观尽龟峰雨景。在他笔下,龟峰“竹色林岚,掩映一壑,两崖飞瀑交注”。由于“时雨势弥甚,衣履沾湿”,加之龟峰诸多峰峦均锁于雨雾之中不见“真面目”,徐霞客不得不早早地归龟峰瑞相寺歇息。这时,热心的方丈急忙为他更衣,并将他脱下的湿衣鞋烘干。
二十一日,“雨气渐收,众峰俱出,惟寺东南绝顶尚有云气”。徐霞客与寺院方丈同进早餐。饭后,徐在方丈指引和陪同下,先观赏了鹰嘴峰、老人峰,继而登上振衣台,在此他观看了观音峰、双剑峰、叠龟峰,后又经一线天至四声谷等处。徐的游记中记述如是:“从南顶而西,最峭削者为龟峰,三石攒立峰头,与双剑并峙。峰下裂隙分南北者为一线天,东西者为摩尼洞。其后即为四声谷;从其侧一呼,则声传宛转凡四,盖以峰东水帘谷石崖回环其上故也。”徐通过细细察看,还精炼而又传神地描述道:“龟峰三剖其下而上并,双剑同本,而两岐其顶。”接着,徐霞客的视角和行踪又“从南顶而东”,观察了城垛峰、围屏峰等后,又兴致勃勃地观察了卓笔峰、棋盘石、朝帽峰、接引峰、画壁峰等诸峰峦。这天,徐霞客为寻找最佳视角观看“饿虎赶羊”,他不畏芒刺荆棘,“余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围屏城垛之下,仰观‘虎搏羊’诸石。”当他看到颇为传神的景观时,兴奋得发出“何酷肖也”之感叹。他情绪激昂,毫无疲惫困顿之态。二十一日这天,徐霞客在方丈的指引下将龟峰景区四围上上下下走了遍,饱览“三十二”之奇异、“八大”之秀美,直到“时日暮”才从绝顶“四里下山”,下山之后已是“昏黑难辨”。二十二日,徐霞客晨起后便研墨挥毫。他为答谢龟峰瑞相寺方丈,为其书写龟峰五言诗等二首,并赠别七言诗一首。早餐后,徐霞客仍由瑞相寺方丈引领,穿过龟峰景区,然后一边抄捷径从西北向别离龟峰,一边沿途又可从另一视角继续观察龟峰诸峰。他在游记中详细载道:“逾振衣台,上至龟峰。下再穿一线天而东,北过四声谷。谷壁一隙东南向,内皆大石累庋,可西北出。”徐霞客是带着满足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结束他龟峰之行的。这时,天气晴朗,他路上迤逦而行,沿途观景,并不时回首观望。这时“水帘洞”的飞泉,在他的笔底为“泉从崖东飘洒下坠,为此中绝胜”。然而笔意犹未尽,后来又写道:“时朔风舞泉,游漾乘空,声影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徊不能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徐霞客终于在午饭后告别方丈,单独从“崖栈西出”,经“十里排前”,至流口而径直往贵溪县界而去。
徐霞客在龟峰考察先后三天,天气正好分别为雨、阴(多云)、晴。他为后人留下了游记不仅是我们了解、研究龟峰的开发及变迁的一份宝贵的资料,并且还是一篇描绘龟峰的文学佳作。
王朝闻论龟峰
王朝闻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所著的《审美谈》一书多处提到龟峰,而且用了较多的笔墨写出了自己对江南名胜龟峰的真情实感。他写龟峰的另一篇美学文章《想象的自由与意象的丰富性——峰峦观赏中的审美随想》发表在1987年8月3日《文汇报》第二版上,不难看出王朝闻对龟峰的极大兴趣。
王朝闻于1982年9月和1987年6月先后两次到龟峰考察和游览,并偕夫人同行。从此,在龟峰留言簿上又增添了一位名人宝贵的墨迹。在龟峰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热情爬山涉水,看遍了龟峰的诸景。他对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观看得很仔细、认真,以他特有的视野,从审美的角度去观赏龟峰的每一奇峰怪石,从中得到真善美的感受。他对望郎峰、狮子峰等印象都很深刻,“深感龟峰诸峰值得留恋”。他觉得龟峰除了所看到和感觉到的自然美外,“一定还有许多值得继续发现的美”。甚至连夜深人静时,每次发出“梆、梆、梆”有节拍般的鸟鸣声都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说,“龟峰深谷中之茂林在别处不多见,我没有在别处见到过这么稀奇的竹叶柏。”总之,龟峰的山石、草木,以其秀美的姿容吸引了这位当代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觉得能生活在龟峰这样优美环境里的人民和在龟峰疗养院工作的同志是非常幸福的。
王朝闻以独到的见解客观地评估了龟峰的美和不足之处,他认为个别峰名的命名不够贴切,个别人文景观中的建筑物不够理想,并中肯地提出了改造的建议,他希望把龟峰建设得更美。三游龟峰是他的夙愿。他说:“我乐于第三次到龟峰景区游览,因为它还有丰富的自然美的蕴藏有待于去发现。”1994年6月,他为《龟峰志》题写了书名。
��踪又“从南顶而东”,观察了城垛峰、围屏峰等后,又兴致勃勃地观察了卓笔峰、棋盘石、朝帽峰、接引峰、画壁峰等诸峰峦。这天,徐霞客为寻找最佳视角观看“饿虎赶羊”,他不畏芒刺荆棘,“余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围屏城垛之下,仰观‘虎搏羊’诸石。”当他看到颇为传神的景观时,兴奋得发出“何酷肖也”之感叹。他情绪激昂,毫无疲惫困顿之态。二十一日这天,徐霞客在方丈的指引下将龟峰景区四围上上下下走了遍,饱览“三十二”之奇异、“八大”之秀美,直到“时日暮”才从绝顶“四里下山”,下山之后已是“昏黑难辨”。二十二日,徐霞客晨起后便研墨挥毫。他为答谢龟峰瑞相寺方丈,为其书写龟峰五言诗等二首,并赠别七言诗一首。早餐后,徐霞客仍由瑞相寺方丈引领,穿过龟峰景区,然后一边抄捷径从西北向别离龟峰,一边沿途又可从另一视角继续观察龟峰诸峰。他在游记中详细载道:“逾振衣台,上至龟峰。下再穿一线天而东,北过四声谷。谷壁一隙东南向,内皆大石累庋,可西北出。”徐霞客是带着满足而又恋恋不舍的心情结束他龟峰之行的。这时,天气晴朗,他路上迤逦而行,沿途观景,并不时回首观望。这时“水帘洞”的飞泉,在他的笔底为“泉从崖东飘洒下坠,为此中绝胜”。然而笔意犹未尽,后来又写道:“时朔风舞泉,游漾乘空,声影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徊不能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徐霞客终于在午饭后告别方丈,单独从“崖栈西出”,经“十里排前”,至流口而径直往贵溪县界而去。
徐霞客在龟峰考察先后三天,天气正好分别为雨、阴(多云)、晴。他为后人留下了游记不仅是我们了解、研究龟峰的开发及变迁的一份宝贵的资料,并且还是一篇描绘龟峰的文学佳作。